招生专区

首页 > 招生专区 >活动预告详情
活动预告

Same Same, but Different 同一事件,各执一词

2020.06.07

你也许听过那个流传千年的故事,几个盲人想知道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:摸到象鼻的和靠在肚子上、摸到耳朵、抱住腿的描述的完全不同。他们一直争论谁对谁错,但我们都知道,他们同时都既是对的,又是错的。


这就是“罗生门效应”,大家对同一件事情对复述大相庭径。这个词来自1950年黑泽明(Akira Kurosawa)导演的电影片名,一个武士死了,四个目击证人给出了四种说法。武士的妻子称自己遭遇了一个盗贼的性骚扰,晕了过去,醒来后就发现丈夫死了。盗贼说他引诱了妻子,然后在决斗中杀死了武士,如此种种。围绕记忆的缺失,戏剧张力尽显:观者该相信其中某个人的说法吗?还是四个人各自的版本汇集起来其实才是一个真相?20世纪初60年代,“罗生门”这个词慢慢进入学术界,研究者们发现,记忆会被暗示、假设或因为个人经历等因素而动摇改变。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验这个世界,所以他们不可能共享同样的客观回忆。


对于不同事情的不同记忆,也许会是虚构小说的种子,是法庭审判的毒药,是八卦流言的框架。同样一件事,可能会被无休止地从各种角度进行解读,因为,根据神经学家的说法,现实,并非始终如一。


“罗生门效应”的各种近亲,就是小说的主要素材:不可靠的叙述者;每一章表现各种不同的角度观点;各种视角都有限。比如,在伊恩·麦克尤恩(Ian McEwan)的小说《赎罪》(Atonement)中,少女布里奥妮(Briony)目睹一个男人欺侮她的姐姐,迫使她脱掉衣服,跳进喷泉。后来,我们从姐姐的视角再来看同一件事情,才发现,其实她才是那个掌握主动权的人。布里奥妮和姐姐之间的认知差异,造成了各个人物人生际遇的巨大改变。很多故事都是基于人物的误解而发生的。最著名的可能是弗拉基米尔·纳博科夫(Vladimir Nabocov)的小说《洛丽塔)(Lolita)中的亨伯特·亨伯特(Humbert Humbert):他眼中穿越美国大好河山的爱之旅,在洛丽塔的记忆中也许是绑架诱拐和性奴役的经历。


但文学当中也是有其独特客观现实的。要寻找事情的真相,你只要去看作者如何来表现和处置笔下的人物即可。纳博科夫的叙述者视角很扭曲,充满了暴力与自欺欺人。亨伯特·亨伯特只能骗过那些幼稚和漫不经心的读者。伊恩·麦克尤恩让布里奥妮错误的回忆成为一把犁,为所有人物犁开一条忧伤、负罪与孤独之路。想想各位人物心中仍然怀着纯洁的回忆,能够供他们(以及读者们)去分享和理解,最后得到启示,揭露真相,还是让人满足的。然而,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却只能勉强按照自己的判断,去盲目地确定某件事情。 


本期的直播间,我们根据Same Same, but Different的主题,来谈谈英语听力。为什么同样的内容,不同的听者听到的信息又不一样?为什么单词都懂,但是回答问题的时候抓耳挠腮?是什么导致错误信息?是什么阻碍了理解?扫码下方海报二维码,一起来听听吧↓↓↓